07 July 2014

2014年的六月,在校内的一个规模庞大的综合实验室,远东君所在的开发团队总是最忙碌的,我们的任务是为全美顶尖的生命科学家,植物学家和生物学家提供数据存储,分析计算和格式化输出等基于互联网的服务。对比紧张活泼的我们,隔壁的QA团队经常发出悠闲地谈笑声。所以说我们虽然不是创业团队,但是组员各个工作卖力,甚至主动加班:我们采用高效新潮的Clojure作为主要后端语言,偶尔出现的google Go,这些都突显了我组程序员逼格之高,用什么语言都是可以自由选择的。在其他的方面,用的最新的开源技术,比如前不久才发布1.0版的docker.而前端UI用的是最完善的商业化框架GXT.数据存储和管理服务用的开源软件IRODS,云计算服务采用的是成熟的HTCondor分布式计算资源。我所在的组前些年才得到美国国家自然基金会第二轮funding,如果第二个五年没有裁剪funding,被提出了更多更广泛的目标,更换了在NSF内级别更高的监督员,那么这个项目不仅存活下来了,而且被寄予了未来技术储备的厚望,而很多项目最后都是削减甚至停止提供资金源自,具体funding数目是1年1千万美元。

不得不承认的是,一旦工作了就会放慢自己学习的脚步,渐渐对上班工作,下班休息,周末hang out的这种模式上瘾,当然琢磨着怎么花掉工资是更有趣的事。作为第一份在美国工作,多少会带着国内的处世姿态,这种状态让我暂时处于劣势,这需要我慢慢隐藏掉这种隐忍的处世态度。简单介绍下我同事的情况,我们组除了一个印度manager,其他5个都是native speakers, 而且已经有家室,工作时间长,经验丰富,跳槽次数也很多。我们互相之间虽然都相敬如宾,即使一起外出吃午餐也很少闲聊,更不会过多的谈论家里的事和生活上的事,不过聊聊最近电影等关于兴趣爱的好这类话题还是经常会有的。这样我们之间虽然会有距离感,但是工作交流都不会有太多的压力和顾虑,因为越多主观的感受,就越难客观的做成事,这种礼貌而且理智的处世态度我很欣赏,尊重隐私是很重要的,不过我向来都是习惯了比我年长的人对我背景的好奇,所以一开始并不太习惯,觉得他们对我不感兴趣,而实际情况不是这样,他们就是这样而已,我需要适应这种不同的处世方式,和他们交流的时候,尽管我是一脸稚气,但是他们却把我当做同龄人对待,如果能够做到自信善言,对话会更自然舒畅,卓有成效。

另外一个角度,这一个月摸爬滚打下来,管中窥豹,对企业的基本运营也有了入门级的了解,职位越高,关注的事物越抽象,而且越广泛,这是安安稳稳做一个software engineer完全无法体会的,美国人很多都老老实实,随遇而安,同事里有做了很多年还是普通工程师的,他们聊起技术来侃侃而谈,但是这么久了,交谈起来还只停留在工程师的阶段,关注细枝末节却会忽视全局。这就是为什么将近50人开发的团队唯有的两个印度人都是在管理层,他们做事市侩务实,说话讲究策略,暗藏褒贬。我想这是因为印度的生存状况和中国类似的结果。现身说法,我第一阶段的工作完成的圆满顺利,我们组的印度小老板于是群发邮件把我褒扬了一番,而且顺便在邮件里解释了他自己战略的可行性。在一片褒扬声中,我看到了一个人对我的工作先抑后扬的评价,看得我莫名其妙,一看名字,就是另外一个印度老板,心中顿时一阵无名火,准备在邮件中反击,可是后来想想作为一个实习生,留下一个与世无争,忍辱负重的印象更有利于拿到return offer(事实情况是,就在这个事件一个星期一个,印度老板和我商量下学期来做兼职的事,并且愿意给我最灵活的工作时间,工资可以再商量),于是就匿了。关于怎么反击烙印,mitbbs上面不乏各类内功心法可供参考。

工作最快乐的部分就是拿工资,每两周,就会有上千的美金流入我嗷嗷待哺的银行账户,但是高额的税费的确会让到手的钱一下子少了很多,好在我几番周折下,暂时免了手头所有的税,即使有欠税的地方,在每年的deadline之前补上就行了,通过各种方式免税,让钱提前到手有利于个人资金的流动,比如投资,还贷款等等都是可以的。以前总是喜欢阅读不适合自己年龄的读物,从大二开始订了几乎两年的环球企业家杂志,自己不是创业人,短时间也没法创业,即使能够读懂,信息转化率也是非常低的,现在自己每天录入大脑的信息量越来越大,信息类别越来越广,因为这样,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也慢慢退化了,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,如果一直在使用正在学习的东西,印象会非常深刻。所以从今天开始订阅一年所谓给20岁的年轻人看的理财杂志kiplinger。


ShareTo:




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